今天和Ian去看了這部人人都叫好的電影,看完後Ian問我看完有什麼感想,我當下無法說出我的感想,我只淡淡的說"還好,以後就會遇到的了吧"。 Ian聽到我這樣說問我是指最親的人嗎? 我回答是。可是Ian確認為不一定要等最親的人,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面對親友的死亡機率也越高,像是其他非直系親屬都有可能有此情形。



小時後面對親戚的死亡,只覺得看大人難過心情也不好受,跟著在旁邊哀傷,認為死亡就是件該哀傷的事情,但卻非從內心的體悟死亡本身的意義。 但現在已經二十幾歲的我們,對於死亡這件事比以前更能往這方面去思考。我與Ian提到,像是以前耳熟能詳的阿匹婆,麥可傑克森,王永慶,甚至最近才離開的文英阿姨的逝世,讓我們感概人就算 在當世多麼有名,多麼頻繁的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忽略死亡終就會降臨在每個我們平常覺得很熟悉的人身上。我們無法阻止死亡這件事,難道只能眼睜睜等著它終究來臨的日子嗎?


記得幾個月前我跟Ian討論過類似死亡的事情,我問他"人為什麼最後一定要死,如果跟自己相守候的人比自己先死去,而子女又在外地成家立業,我很難想像這樣的日子要怎麼過,一定會覺得很哀傷孤獨的等死吧,為何人終究最後要過這樣的生活呢?" Ian跟我說那時候的自己不會害怕死亡的日子來臨,反而會覺得自己活夠了(我很驚訝,秦始皇都想派徐福去求長生不老的秘方,怎麼會有人覺得自己活夠了呢) Ian的想法是:當你看你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相繼過世,你也會覺得沒有這這些人的陪伴,人生也不用再多逗留沒什麼好眷戀,覺得自己也活夠了,自然就不會害怕死亡。
我很難接受Ian的想法,或許我對這件事充滿著恐懼感,不願去面對它(雖然知道這件事終究會來)。 可是看完禮儀師這部電影後,我回到家中再次重思死亡這件事情,覺得這部電影給我ㄧ些深省:


像是不願接受自己兒子變成變性人的親人,或是無法接受自己女兒變太妹的家長,以及不斷說服自己母親賣掉澡堂的兒子,還有看著心愛太太離去的丈夫及女兒等等,在納棺師面前,看著離世的親人,無論生前與死者是不愉快或是溫馨的共處,終究還是要接受它。如戲中,反對兒子變女性的親人還是希望禮儀師為自己的孩子畫上女妝。與生前是太妹的女兒鬧 翻的父親,平常都不願正眼瞧自己的女兒,結果看著禮儀為自己的女孩化的美美的妝,頭一次認真仔仔細細的看著自己的女兒美麗的樣貌,還是卸下心房,感謝禮儀師為自己的骨肉所做的一切。不敢看見自己夫人死亡的的樣貌但在蓋棺前突然衝向前看而痛哭的丈夫。生前不斷說服母親賣掉店面的兒子最後看著母親遺體被火化後體悟到這間店對母親的重要性,自己卻不懂母親的用心,因而不停的哭喊著"母親請原諒我,對不起"等等。我覺得電影要表達的這些人都是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各種層面的障礙,最後皆能看開勇敢的接受,就連原本不支持的禮儀師的妻子及朋友, 終究都還是克服原本厭惡及歧視,最後欣然接受。


這部電影想表達的的是,"克服心理的障礙","勇敢接受並承認它",心理對死亡就會不害怕,反而可以平常心面對。我覺得電影裡面把火葬師比喻成"守門人"真是再恰當不過。守門人只是把死者送往新的路途,重新開始新的未知世界生活,並非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如果我們能用這個角度想,抱著祝福往生者到另一個地方一路好走,或許就不會這麼哀傷及害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lyJean 的頭像
    LovelyJean

    Jean醬愛企桃

    Lovely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